说明
《天水视窗》 是聚焦甘肃省天水市的地方专栏,持续更新城市历史、地理、考古、非遗、民俗与当代发展等多元信息。部分内容为传说,未经学界考证。
门克新,明代初期杰出的儒学名臣、教育家,以其深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在明代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显著的成就,更在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一生,是明代儒学教育和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
主体 | 事件 | 地点 |
---|---|---|
门克新 | 出生 | 秦州区皂郊乡门家河村 |
门克新 | 明洪武礼部尚书 | |
门尚书纪念馆 | 秦州区皂角镇门家河村 |
门克新(1326-1396年),字玄之,号夷庚,祖籍安徽阜阳,元末迁居巩昌府秦州礼店所(今甘肃秦州区皂郊乡门家河村)。他生于元泰定帝泰定三年(1326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门克新的青年时代是在元末社会动荡和改朝换代中度过的,他早年以儒士身份任秦州州学训导。
门克新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据《大明一统志》记载,他在“洪武中,由儒士任州学训导,生徒多至成效”。他以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他长期执掌州学教务,一时秦州生徒慕名而至,竞相入学受教,对形成重文兴教之风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门克新以秦州教谕秩满入朝。朝见明太祖朱元璋时,他因熟通经史、博学多识,且能直言国家政治得失,得到太祖赏识,被赐任左春坊赞善,后迁礼部尚书。在礼部尚书任上,他主管朝鲜事务,因拒印诰于朝鲜国王,展现了他不畏权贵的气节。
门克新在任礼部尚书不久后患病请辞,朱元璋赐太医救治,不停薪俸。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门克新病逝于任上,享年70岁。朱元璋“亲御翰墨,遣中官谕祭其家”,对他的去世表示哀悼。
《明史》(卷139):“克新,巩昌人。泰州教谕也。二十六年,秩满来朝。召问经史及政治得失。克新直言无隐。授赞善。时绍兴王俊华以善文辞,亦授是职。上谕吏部曰:“左克新,右俊华,重直言也。”初,教官给由至京,帝询民疾苦。岢岚吴从权、山阴张桓皆言:“臣职在训士,民事无所与。”帝怒曰:“宋胡瑗为苏、湖教授,其教兼经义治事;汉贾谊、董仲舒皆起田里,敷陈时务;唐马周不得亲见太宗,且教武臣言事。今既集朝堂,朕亲询问,俱无以对,志圣贤之道者固如是乎!”命窜之边方。且榜谕天下学校,使为鉴戒。至是克新以亮直见重。不数年,擢礼部尚书。寻引疾,命太医给药物,不辍其奉。及卒,命有司护丧归葬。”
门克新长期致力于秦州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以儒士身份进身州学训导,培养了大量人才。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促进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重文兴教之风,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门克新参与修订《书传会选》,并撰写《长江万里图记》颂扬皇恩,其文采得到皇帝赏识。他的遗作《长江万里图记》被地方志全文刊载,显示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成就。
门克新在政治上也有显著成就。他因直言敢谏,深得朱元璋信任,官至礼部尚书。他不畏权贵,拒印诰于朝鲜国王,展现了他高尚的政治品格。
门克新以其深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赢得了当时和后世的高度评价。他被赞为“公起儒学,登台辅,得潜在一时之遇”。明成化五年(1469年),秦州知州在文庙内建门尚书祠堂,以纪念他的贡献。2017年,门氏后人在其故里建成门尚书纪念馆,继续传承和弘扬他的精神。
门克新,这位从天水走出的明代儒学名臣和教育大家,以其深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在明代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显著的成就,更在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一生,是明代儒学教育和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
(完)
更新时间:2025-10-13 11:22:23 标签:门克新 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