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天水视窗》 是聚焦甘肃省天水市的地方专栏,持续更新城市历史、地理、考古、非遗、民俗与当代发展等多元信息。部分内容为传说,未经学界考证。
李广(前187年至前179年期间—前119年),陇西成纪人,西汉时武将。一生与匈奴交战四十余年,大小七十余战,匈奴人畏其英勇,称之为“飞将军”。飞将军李广的故里,在今日甘肃天水市秦安县西南五十里的陇城古镇。史迁写《李将军列传》,开篇一句“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即指此地——汉代成纪县,唐属天水郡。
主体 | 事件 | 地点 |
---|---|---|
李广 | 生于陇西成纪 | 甘肃天水秦安 |
李广墓(衣冠冢) | 蒋中正题字 | 秦州区南郊文峰山麓石马坪 |
飞将巷 | 为李广故居 | 天水西关天水古城 |
石马坪 | 李广墓前原有一对汉代石雕战马得名 | 秦州区石马坪街道 |
李广射虎雕塑 | 2016年建设 | 麦积区马跑泉公园的北坡草坪 |
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人,西汉名将,一生与匈奴鏖战四十余年,号“飞将军”,却终未封侯,以悲壮结局写就千古传奇。
少年从军
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大举入萧关,十七岁的李广以“良家子”应募,凭善骑射斩首千级,首立战功,被擢为郎骑将,开始了“日日弯弓,年年出塞”的生涯。
文景守边
文帝、景帝两朝,他先后驻守云中、雁门、代郡、右北平等七郡,历边郡太守、卫尉等职。每至一地,远斥候、习骑射,匈奴畏其神速,数岁不敢南牧,“飞将军”之名由此远播。
武帝反击
元光六年(前129),汉军四路出塞,李广出雁门,遇匈奴主力,兵败受伤被俘。他佯死夺马,弯弓射追骑,一日一夜驰还长城,仅失数十骑,虽败犹荣。此后十年,他随大将军卫青多次出塞,以郎中令率前军,大小七十余战,箭镞无空发,然屡因失道、寡不敌众,功过相抵,终不得封侯。
悲壮谢幕
元狩四年(前119),汉廷发动漠北决战。李广再三请行,被任为前将军。因迷路后期,未能参战,目睹同袍封侯,羞愤难当。归军后,他独自承担失期之责,于幕府拔刀自刎,时年六十余。全军恸哭,百姓闻之,皆为垂涕。
历史评价
太史公赞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昌龄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以一生未封之憾,铸成千古边将典范,其神速、刚烈与悲剧,成为中华民族“忠勇”精神的象征。
李广一生未封侯,却在四十余年戎马生涯中,以“飞将军”之号威震匈奴,其功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端:
一、首夺萧关,稳住陇西: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十四万骑入萧关,少年李广以“良家子”从军,率部夺回关隘,斩首千级,一战成名,被擢为郎骑将,自此踏上守边之路。
二、七任边郡太守,匈奴畏而不敢南牧:自云中、雁门、代郡、右北平至陇西,李广历七郡太守,每至一地,必亲率骑兵出塞巡徼。其治军“行无部伍,就水草,人人自便”,然斥候远布,应变神速,胡骑不知其所至,号曰“飞将军”。史记明言:“匈奴畏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三、大小七十战,箭镞无空发:平生与匈奴接战七十余次,临敌以强弓射石没镞,百步之外贯胸破甲。元光六年(前129)出雁门,伤重被俘,佯死夺马,弯弓射追骑,一日一夜驰回长城,全军仅失数十骑。其骑射之精,成为后世边将楷模。
四、拓边筑障,奠定汉骑反击基础 :李广虽多以守战闻名,然每战必出塞数十里,置“亭障”以望远;又募边地少年习骑射,养成材官骑士,为卫青、霍去病之后的大规模反击积蓄了兵员与战法。至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汉骑能远绝幕北,正赖李广等数十年“飞骑”经验之传承。
未封万户,却使胡骑数年不敢南顾;箭无虚发,遂令“飞将军”三字成为中国战争史上速度、威慑与边塞精神的代名词。
天水在汉代属陇西郡,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的前沿要地,尚武之风盛行。李广自幼在此成长,受地域风气熏陶,少年时便精通骑射,成年后投身军旅,开启了抗击匈奴的生涯。他一生历经七十余场战事,曾驻守雁门、右北平等地,凭借骁勇善战与过人谋略,多次击退匈奴入侵,甚至让匈奴人发出 “避李广数岁” 的感叹。
作为天水走出的杰出人物,李广的忠勇精神早已融入当地文化记忆,成为甘肃天水乃至华夏历史中极具代表性的英雄符号,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的品格,更流传千古,为后人所敬仰。
天水至今仍保留多处与李广相关的纪念性遗迹,虽经岁月剥蚀,仍足以勾勒“飞将军”的桑梓记忆。主要可访地点如下:
他的长子李当户、次子李椒、幼子李敢均是西汉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
更新时间:2025-09-09 08:52:34 标签:李广 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