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天水视窗》 是聚焦甘肃省天水市的地方专栏,持续更新城市历史、地理、考古、非遗、民俗与当代发展等多元信息。部分内容为传说,未经学界考证。
安维峻,这位晚清时期从天水走出的杰出人物,以其耿直敢言、不畏权贵的性格和爱国情怀,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一生坎坷却始终坚守正义,无论是作为监察御史直言进谏,还是归隐后致力于教育与文化传承,都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
安维峻(1854-1925)字小陆,号晓峰,又号渭襟。甘肃秦安县人。清光绪元年(1875)中举人。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九年(1883),改任编修。光绪十九年(1893)任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其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安维峻直言上谏,支持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与主和派坚决斗争。一年之内连续上疏60余道。甲午战争结束后,又上呈《请诛李鸿章书》,揭露李鸿章卖国行径,主张立斩李鸿章以谢国人,同时指责慈禧垂帘听政。慈禧甚怒,幸得光绪帝开脱,遂革职发配张家口。发配之日,饯行者堵塞行道。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志锐亲为治“陇上铁汉”印相赠,京师大侠大刀王五自行护送。光绪二十五年(1899)回归故里,先受聘于陇西安南书院,后在家乡办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起任内阁侍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后归里定居,闭门著书,间或从事农田耕作,鬻卖书画。民国14年(1925)病卒。著有《望云山房诗集》《望云山房文集》《谏垣存稿》《四书讲义》,主编《甘肃新通志》100卷81册。
安维峻(1854—1925年),字晓峰,号盘阿道人,甘肃秦安县西川镇神明川人(今西川乡农民村)。他出生于一个家境贫寒却重视教育的家庭,父亲虽未中举,却饱读诗书,将希望寄托于他身上。安维峻自幼聪颖好学,5岁便能识楹联中的若干字,童年时虽因兵乱入学较晚,但对读书有着浓厚兴趣,曾因听到私塾读书声而立志勤奋学习以补蹉跎。他先是在家乡半耕半读,后因成绩优异被知县程履丰看中,留在县署学经史,受益匪浅。
安维峻的科举之路充满艰辛却成绩斐然。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考取第一名成为拔贡,以七品小官在刑部供职。光绪元年(1875年),他借故回乡,经程履丰介绍进入兰山书院学习,并受到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器重。同年,他参加陕甘分闱后的甘肃第一次乡试,一举考取举人第一名解元。光绪六年(1880年),他朝考为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编修。
光绪十九年(1893年),安维峻任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此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前夕,清王朝内部主战与主和两派分歧严重。安维峻面对民族危亡,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坚定不移地支持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在他任谏官的十四个月内,连续上疏六十五道,其中三分之二涉及甲午战争的谏论。他最著名的奏疏是《请诛李鸿章疏》,在奏疏中,他历数李鸿章挟外洋自重、接济倭寇、故意勒扣军饷等罪行,言辞激昂,还旁敲侧击地抨击慈禧太后专权误国。这份奏疏呈上后,慈禧太后勃然大怒,欲严惩安维峻,但光绪皇帝曲意回护,他最终被革职发往张家口效力赎罪。安维峻以爱国获罪,却赢得京城震动,访问者、饯送者络绎不绝,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志锐赠他“陇上铁汉”印章,大侠“大刀王五”亲为护送。
安维峻被放逐五年,期间他仍怀着爱国之心,关心国家大事。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李鸿章签订《中俄条约》后,他愤慨万分,睡梦中都发出“此疏纵死必上”的呼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他获释回乡后,先在陇西南安书院主讲,后在家乡办学,致力于教育事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安维峻受聘担任《甘肃新通志》总纂官,这部志书对于甘肃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意义重大。宣统二年(1910年),他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编写了《四书讲义》共4卷。辛亥革命后,他回乡定居,继续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包括《谏垣存稿》3卷、《望云山房诗集》3卷、《望云山房文集》3卷等。他作为关陇区域理学大师,以积极传播程朱理学为己任,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被甘肃省陇西师范学校长期立为校训。
安维峻一生气质清廉,品性耿直,不阿权贵,不结朋党。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在仕途上并不顺利,但却赢得了“陇上铁汉”的美誉。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与风骨,成为了晚清时期一位英雄式的人物。
安维峻,这位从天水走出的晚清“陇上铁汉”,无论是作为监察御史直言进谏,还是归隐后致力于教育与文化传承,都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他的一生虽然坎坷,但他始终坚守正义,为国家、为民族、为文化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完)
更新时间:2025-10-03 18:56:26 标签:安维峻 陇上铁汉 天水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