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天水视窗》 是聚焦甘肃省天水市的地方专栏,持续更新城市历史、地理、考古、非遗、民俗与当代发展等多元信息。部分内容为传说,未经学界考证。
纪信(?—前204年),秦末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州区)人,是刘邦麾下“舍身救主”的第一忠臣,也是天水历史上最早的“城隍”。纪信荥阳舍身诈降,以一人殉火换得刘邦突围,奠定大汉四百年基业。
主体 | 事件 | 地点 |
---|---|---|
纪信 | 成纪人 | 甘肃天水秦州区 |
纪信祠 | 城隍庙 | 秦州区民主路大城十字街口 |
吴砦纪信将军祠 | 城隍庙 | 麦积区三岔镇吴砦古城 |
纪信少年身材魁伟、膂力过人,秦末天下大乱,他在家乡成纪(今天水城区)应募入伍,隶属刘邦汉中军为郎中骑将。从入汉中、还定三秦到彭城惨败,他一直担任刘邦的贴身护卫,史称其“忠勇沉毅,状貌甚似上”。
公元前204年,项羽重兵围困荥阳,汉军粮尽援绝。纪信主动请命:“事已急,请为王诳楚,王可乘间出。”当晚,他乘刘邦黄屋左纛车、张汉王旗帜,率两千甲士开东门诈降;楚军四面围之,刘邦则率十余骑从西门突围,奔成皋脱险。项羽发现受骗,劝降不成,遂将纪信活活烧死,年仅三十余岁。
刘邦感其忠烈,下诏在天水立祠祭祀,并特封“成纪城隍”,使“忠佑”之名与家乡山河同久。天水旧志称:“汉忠烈侯纪信祠,在州治东,高祖敕建。”今天水市秦州区民主东路仍存汉忠烈纪将军祠,牌坊、殿宇与碑刻皆具,为西北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隍庙之一。
纪信“舍身存汉”的壮举,使天水人把“忠勇”写进了地方性格。每逢正月十五“迎城隍”,秦州百姓抬着纪信木轿巡城,以“扬忠烈、驱邪祟”;清代诗人董平章撰楹联:“楚逼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祜笃黎民”,概括了这位成纪男儿用生命换来大汉四百年江山、也换来家乡永恒守护的天水记忆。
在天水人心目中,位于民主路大城十字街口东北侧的纪信祠牌坊门楼,是仅次于伏羲城门牌楼的一座精美建筑。它属于四柱三间三楼式的构架,牌坊楼檐高耸,斗拱相接,当中刻有于右任草书“汉忠烈纪将军祠”匾。
牌坊面阔三间,中间一间高大,两侧稍低,出檐有致,很吸引人。牌坊的后面就是青砖门楼,门楼正中砖砌拱形门楣,门楣上的草花纹以及横幅上刻的二龙戏珠、蝙蝠图案,刀工和构图一样出色。
朱红大门兽首衔环,一排排铜乳钉昭示着门楼与普通民居有别的身份。门楼的两侧,砖刻邓宝珊书写的楹联,“楚逼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祜笃黎民。”门楼正中有四个大字“精神尚在”,据说是蒋介石所书。
门楼上的门额对联,是文化内核的凝缩,是门楼的精魂所系。纪信祠门楼上的门额对联,有典故,有传奇,也有黎民百姓的烟火夙愿。
纪信是秦汉时期成纪人,成纪就是现在的天水。纪信追随刘邦创天下时,霸王项羽将汉王刘邦围困在荥阳城,在激战突围都不能成功的情况下,面相酷似刘邦的纪信佯装刘邦出东门诈降,刘邦借机从西门出逃。项羽发现上当后,活活烧死了纪信。
数典述祖,纪信祠门楼上镌刻的对联提醒着市民和游客,这座始建于元代,初为县衙,明后改建为城隍庙的纪信祠,不仅仅只是一座三门四进二十一座殿的古建,它古木参天、和雅静美的古建氛围里,聚合着仁智可尚、忠义可钦的英雄气概。
麦积区三岔镇吴砦古城中的城隍庙即汉忠烈纪信将军纪念祠,香火最为旺盛,原祭祀日期为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纪信将军诞辰日),由于正值农忙季节,经民间祭祀组织商议掷卦改在十月十八日。如今每年一度的吴砦古城城隍庙会即纪信将军祭祀日,位于河北的陕西民众和水南的甘肃民众民云集于此进行商品、物资、经济、文化交流等一系列活动,热闹非凡,吴砦古城城隍文革期间也未中断,如今于2014年开始的并赋予了新间的天水市麦积区三岔镇城隍庙文化节活动举行了三届。今年丙申年三岔镇城隍庙文化节活动为三岔镇第三届城隍庙文化节,十月十七日开始,为期十天时间。
(完)
更新时间:2025-09-13 16:09:39 标签:纪信 天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