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天水视窗》 是聚焦甘肃省天水市的地方专栏,持续更新城市历史、地理、考古、非遗、民俗与当代发展等多元信息。部分内容为传说,未经学界考证。
女娲补天的故事人人皆知,可若问“女娲究竟生在哪里”,史籍与地方志都会把手指向同一处——甘肃天水。在中华文明的浩瀚史诗中,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传说如星辰般璀璨,而她的诞生之地,正与一座西北古城紧密相连——这便是甘肃天水。
主体 | 事件 | 地点 |
---|---|---|
女娲 | 出生 | 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 |
女娲祠 | 始建于汉代 | 秦安县陇城镇 |
秦安女娲祭典 |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 | 秦安县陇城镇女娲庙 |
剩余补天石 | 女娲补天 | 清水县万紫山(花石崖) |
《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说:“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亦生于成纪。”成纪,即今天水市秦安县一带,与伏羲诞生地仅隔一条葫芦河。古人把这条河谷称作“娲皇故里”,至今秦安陇城镇仍保留“女娲祠”“女娲洞”和“风台”三项旧迹:
天水,古称“成纪”,坐落于陇东南的渭水之滨,这里黄土深厚,山川形胜,既有北方的雄浑,又蕴江南的灵秀。传说女娲生于成纪的风沟,长于风台,故天水至今留存着女娲洞、风沟、风台等古迹,仿佛仍在低语着上古的奥秘。
每年正月十五,当地举办“朝娲皇”庙会,群众抬着面捏“泥泥狗”和彩纸“人祖”游街,把对生殖、丰收与平安的祝愿唱进粗犷的“女娲谣”。考古学家在距陇城仅五公里的“大地湾遗址”发现距今八千年的彩陶与房址,为女娲神话提供了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背景支撑。
伏羲与女娲,并称“人文始祖”,而天水亦是伏羲的故里。城中香火绵延的伏羲庙,与女娲传说交织,共同构建起中华文明源头的图腾。千百年来,当地人尊女娲为“大地之母”,民间流传着祭祀女娲的习俗,甚至延续至今的“补天”节俗,亦是对她功绩的深情缅怀。
天水的山水之间,黄土与苍穹相接,仿佛仍是女娲俯身抟土时的模样。这里的一沟一壑,一庙一祠,不仅是历史的痕迹,更是民族记忆的根脉。行走于此,恍若能听见远古的风吹过陇塬,讲述着那位创世女神如何从这片土地走出,以泥土与智慧,孕育出华夏最初的生机。
女娲的功绩,概括起来是“三救一造”——救天、救地、救火,造人;每一项都把混沌初开的世界向文明时代推进一大步。
炼石补天
共工触山,天柱折断、天倾西北。女娲采五色石,燃芦灰炼成补天玻璃,斩鳌足立四极,终于“苍天补,四极正”,使日月星辰各归其位,确立宇宙秩序,也为后世“五色石”“彩霞”留下美丽想象。
抟土造人
黄土掺水,捏塑成“人”;后来嫌慢,用藤条蘸泥甩溅,点点成泥人,于是有了贵贱、贫富、百姓万家。这一神话把人类起源与土地、农业、母系血缘牢牢系在一起,让“黄土”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乡愁。
置婚姻、制笙簧
她“祷祠神祇,而为女媒,因置婚姻”,使知母亦知父,结束群婚,迈入对偶家庭;又“作笙簧”,以音乐配合嫁娶之礼,把生殖行为纳入社会规范,被后世奉为“高媒”(婚姻神)和音乐神。
灭烈火、平洪水
补天之后仍有余火燎原、洪水横流,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杀黑龙、断巨鳌,止雨熄火,使平原露出,先民得以耕牧,奠定了农耕文明的基础。
创历法、授农时
《风俗通义》说她“作占历”,以虹影测年、以月相定时,教民春耕夏耘;这与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刻符彩陶”相映成趣,暗示女娲时代已能观象授时。
女娲用五色石补上天空的裂缝,用黄土捏出人类的雏形,用芦灰止住泛滥的洪水,用笙簧奏响了礼乐与婚姻的序曲——天不漏、地不沉、火不燎、人有偶,这就是她留给华夏的最初秩序。
更新时间:2025-09-08 15:20:25 标签:女娲 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