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宁-克鲁格效应(英语:Dunning-Kruger effect),简称邓克效应或达克效应(DK effect),亦有人称井蛙现象,是一种认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邓宁和贾斯汀·克鲁格将其归咎于元认知上的缺陷,能力欠缺的人无法认识到自身的无能,不能准确评估自身的能力。
说白了,达克效应就是过度自信的意思,以为自己啥都知道,其实自己并不知道,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一种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样的人有一个优点——“非常自信”。正是由于这份自信,他们甚至可以指点江山,给一些真正的大师们当老师。
难能可贵的是第二种境界“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样的人有一小部分,他们知道自己不行,没有“金刚钻”,所以不会去揽“瓷器活”,能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并努力改进,这样的人将来也有机会成大器。
第三种人也有一部分,他们“知道自己知道”,这样的人,已经是某些行业的专家了,里面的套路清楚得很,细节也很清楚,规矩也懂,头头是道,他们不卑不亢,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手到擒来。这样的人,一部分骄傲自大起来,一部分十分谦逊。不管哪种,他们有本事。
最后一种不多见,但是真实存在,他们在某些方面已经有很高的造诣了,可是他们太过谦逊,他们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地方要学,其实他们已经是大咖了,可是自己不觉得,这样的人,是高人——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有一项考核内容是看谁读的书(数量)多,假设读的越多就知道得越多——
甲先生,只读了3本书,他觉得自己很厉害,积累了足足3本,他很骄傲,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还多着呢。
乙先生,只读了10本,知道自己读得少,知道自己不知道,愿意再学学,也不会人前显摆。
丙先生,已经读了50本了,知道自己知道一些。
丁先生,已经读了98本了,但是他的目标是1000本,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少了,还在努力的读,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已经很多了。
……
也许我们不能人人成为丁先生,至少不要做甲先生,努力做个乙先生吧。
1995年的一天,一个大块头的中年男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没有戴面具或任何伪装,抢劫了匹兹堡的两家银行。在走出银行之前,他甚至还对着监控摄像头微笑。晚些时候,在警方给被捕的麦克阿瑟·惠勒看当天的监控录像时,惠勒难以置信地说:“可我涂了果汁。”他咕哝着。
柠檬汁可以被用作隐形墨水,用柠檬汁写下的字迹只有在接触热源的时候会显形。于是惠勒将柠檬汁涂满全身,并认为只要他不靠近热源,他就应该是完全隐形的。
最后警方的调查认为,惠勒既没有疯,也没有嗑药,他只是很夸张地“搞错了”柠檬汁的隐形用法罢了。
这个传奇故事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的注意,他与研究生贾斯廷·克鲁格(Justin Kruger)想来研究这一现象。
邓宁与克鲁格通过四个实验设计,系统针对个体对其能力的自我评价问题进行研究发现:
1.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
2.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
3.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4.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准,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倚老卖老型
比如,在工作中,总会有一个门外汉对他人的工作指指点点,这类人通常是上司或者年长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倚老卖老,仗着自己年长,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对他人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观点,头头是道地分析他人问题。
半瓶子水型
研究表明:一知半解的新手最会有过度自信的情况,起初他们不熟悉,会谦虚求学,但一段时间过后,他们会开始高估自己的能力,自信爆棚。
幸运的是,结论4告诉我们,在这种情况通过训练和学习是可以改变的。
克服达克效应的建议:
1.保持对未知的敬畏;
2.正视自己,认真听取他人意见;
3.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库;
4.发表意见之前,先反思自己的见解是否合理。
愿各位都能保持清醒,越过“愚昧之峰”,跨过“绝望之谷”,爬上“开悟之坡”。
更新时间:2024-05-11 08:24:19 标签:达克效应 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