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天水视窗》 是聚焦甘肃省天水市的地方专栏,持续更新城市历史、地理、考古、非遗、民俗与当代发展等多元信息。部分内容为传说,未经学界考证。
本内容来自:https://gairuo.com
赵充国,字翁孙,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是甘肃天水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杰出人物之一。他一生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朝,以沉稳持重、深谋远虑著称,尤其在平定西羌、首创“屯田安边”之策上,功勋卓著,对维护西汉王朝西部边疆的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与迹
主体 |
事件 |
地点 |
赵充国 |
出生 |
天水市清水县 |
赵充国陵园 |
文物保护单位 |
清水县城北1公里处的牛头河畔 |
核心档案
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西汉时期的军事将领和官员。他原为陇西郡上邽县人,后迁居至金城郡令居县。赵充国为人沉著勇武,富有谋略,通晓匈奴和西羌的习性。
- 姓名: 赵充国
- 字号: 翁孙
- 生卒年份: 公元前137年—公元前52年
- 籍贯: 陇西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
- 历史时期: 西汉中后期(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
- 主要身份: 军事家、政治家
- 最高官职: 后将军、营平侯
- 代表作: 《屯田奏》(一系列关于屯田安边的奏章,收录于《汉书》)
生平大事记
早期军旅,崭露头角
- 出身将门,少年时便崇尚武力,研习兵法。
- 以“良家子”身份加入羽林骑,作为骑兵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在一次激战中,身负二十多处创伤,英勇突围,事迹传至汉武帝耳中,深受赏识,从此步入高级军官行列。
辅佐昭帝,稳定朝局
- 汉昭帝时期,赵充国已官至后将军,成为军队核心将领。
- 参与挫败了燕王刘旦与上官桀等人的政变阴谋,因功被封为营平侯,展现了其不仅在军事上,在政治上也忠诚可靠、沉稳老练。
古稀挂帅,平定西羌(核心功绩)
- 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西北羌族各部叛乱,七十六岁高龄的赵充国主动请缨,挂帅出征。
- 他反对年轻将领提出的轻率冒进、一味征剿的策略,坚持“以全取胜”的方针。主张对羌人分化瓦解,打击首要分子,招抚胁从者,恩威并施。
力排众议,首创屯田
- 在军事取得优势后,赵充国做出了一个极具远见的决策:罢兵屯田。他上书汉宣帝,提出撤回骑兵,留下万余步兵在湟中(今青海湟水流域)地区垦荒屯田。
- 屯田策略的妙处:
- 经济上: 粮食自给自足,减轻了国家从内地长途转运粮草的巨大财政和人力负担。
- 军事上: 屯田兵亦兵亦农,保持军事存在,对羌人形成持久威慑。
- 政治上: 开发边疆,示之以长久和平的诚意,有利于瓦解羌人斗志,促进民族融合。
- 这一策略起初遭到朝廷大多数官员的反对,但赵充国连续上奏(著名的“屯田十二便”),详细阐述利弊,最终说服汉宣帝。屯田实施后,效果显著,羌乱很快平定,边疆得以长久安宁。
功成身退,画像麒麟
- 平定羌乱后,赵充国告老还乡,但仍时常被汉宣帝咨询边疆军政要事。
- 公元前52年,赵充国去世,享年八十六岁,谥号“壮”。
- 汉宣帝为纪念功臣,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十一位功臣像,赵充国位列其中,可见其历史地位之高。
历史贡献与影响
- 军事思想: 其“贵谋贱战”、“全师保胜”的军事思想,强调准备充分、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典范。
- 屯田政策: “屯田安边”之策是其最伟大的贡献,为后世历代王朝治理边疆提供了成功范式,影响深远直至明清。
- 民族政策: 其对待羌族的策略,注重“恩信”招抚,而非一味杀戮,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
- 个人品格: 他一生忠诚、勇敢、务实、有远见,尤其在古稀之年仍能坚持己见、据理力争,展现了为国家社稷负责的担当精神。
天水与赵充国的纪念
作为天水的骄傲,赵充国在家乡备受尊崇。
- 赵充国陵园: 位于天水市清水县城北,始建于汉代,历代均有修葺。陵园内有墓冢、碑刻等,是甘肃省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后人瞻仰缅怀这位英雄的场所。
- 文化象征: 赵充国已成为天水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符号,代表着忠诚、智慧与担当。
结语
赵充国不仅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更是一位具有深邃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他晚年提出的屯田之策,将军事、经济、政治完美结合,以最低的成本换取了国家边疆的最大安全。他的一生,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最佳诠释,其功绩与智慧,穿越两千年时光,至今仍在天水故里和中华史册中熠熠生辉。
(完)
相关内容
更新时间:2025-09-25 11:00:49
标签:赵充国
将军
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