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天水视窗》 是聚焦甘肃省天水市的地方专栏,持续更新城市历史、地理、考古、非遗、民俗与当代发展等多元信息。部分内容为传说,未经学界考证。
石作蜀是春秋时期秦国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为儒家学说在陇右地区的传播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春秋末年秦国冀县(今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乡)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 (公元前479年)。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他自幼胸怀大志,聪颖好学,非常仰慕孔子。成年后,他不远万里,徒步从陇右东行至鲁地(今山东),投身孔子门下学习。在孔子门下,他深受教诲和熏陶,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最终成为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之一。
石作蜀学成后,并未选择出仕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毅然返回故乡冀县。他在三陇(一般指陇东、陇西、陇南)地区大力宣扬儒家学说和西周文化。通过他的努力,该地区文化教育得到发展,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善,起到了“淳教化,移风俗”的积极作用。正因为他的贡献,后世尊称他为“石夫子”。他的努力为后来陇右地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成返乡,他大力宣扬儒家学说,传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为三陇一带的文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人尊称他“石夫子”。可惜,石夫子生平和著述由于年代久远,早已湮没无存。
石作蜀的历史地位受到了后世王朝的认可和追封:
在其故里甘谷县,人们也以多种方式纪念他:
石作蜀的故里,据记载在今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乡(现可能属于大像山镇)一带。历史上,当地关于石作蜀的具体出生地以及其后裔分布,在一些石姓村落(如石家大山、十里铺、石家窑等)间曾有过不同的说法和争论。这些传说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地人对这位先贤的尊崇和纪念。
石作蜀是甘肃天水地区早期文明和儒学传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万里求学的精神、返乡教化的事迹,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文化的追求和奉献。他不仅是天水甘谷的骄傲,也是陇右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完)
更新时间:2025-09-25 11:00:27 标签:石作蜀 天水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