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天水视窗》 是聚焦甘肃省天水市的地方专栏,持续更新城市历史、地理、考古、非遗、民俗与当代发展等多元信息。部分内容为传说,未经学界考证。
尹喜,这位从天水走出的道家先贤,是道教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不仅与老子有着深厚的师徒情谊,更在传播和弘扬道家思想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故事和思想,至今仍被无数人传颂和研究。
主体 | 事件 | 地点 |
---|---|---|
尹喜 | 出生 | 清水县陇东镇尹道寺村(又名丰台村) |
尹喜 | 传为尹喜故里 | 麦积区伯阳镇 |
老子、尹喜传道、讲经故址 | 遗迹 | 麦积区伯阳镇 |
花石崖庙宇群 | 老子尹喜筑庵、钻洞讲道 | 元龙镇花石崖(清水管辖) |
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又称关尹。他出生于甘肃天水,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精通历法、天文和占星之术。尹喜少年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他能通过观察天象预知未来,被周康王赏识,拜为大夫。
然而,尹喜并不留恋官场的繁华,他更向往清静的修道生活。周康王二十三年,尹喜预见到天下将乱,便辞去大夫之职,请求担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静心修道。
尹喜在函谷关任职期间,有一天他观察到东方有紫气西迈,预知有圣人将要出关。他命守关将士注意过往行人,最终等到了骑青牛而来的老子。尹喜热情地将老子迎入自己居住的官舍,诚心拜老子为师。
在尹喜的请求下,老子在函谷关停留了三个多月,最终写下了《道德经》这部千古流传的经典著作。尹喜对老子的教诲心领神会,他将老子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学术体系,形成了独特的哲学观点。
尹喜得道成仙后,被尊为“文始先生”,位为无上真人。他将老子的教诲编纂成《关尹子》九篇,又称《文始真经》,这部著作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尹喜还以老子所言治国修身之精神,编成《西升经》,进一步弘扬道家思想。
尹喜不仅在著作上有所贡献,他还积极传播道家思想。他曾在终南山结草为楼,号为“楼观”,在此观星望气,精思至道。他的学识和品德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求教,促进了道家思想的广泛传播。
尹喜在传播道家思想后,选择隐居,过上了清静的修道生活。他先后在武当山等地隐居,继续修道。尹喜的隐居生活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被尊为武当山实践道家思想的第一人。
据传,尹喜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册金文,号文始先生,位为无上真人。他被尊为“玉清上相”,成为道教中的重要人物。
尹喜在道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被庄子誉为“古之博大真人”,与老子并列。他的思想和著作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道教徒代代相传。
尹喜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不仅在道教领域有着重要地位,也对中国的哲学、文化和宗教产生了广泛影响。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
尹喜,字公文(公渡),号文始先生。甘肃天水人,周代楚康王(前559至前545年)之大夫,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周昭王二十三年,眼见天下将乱,他便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或称“关尹”。
《甘肃新通志》、《秦州直隶新志》、《天水县志》等书记载:“尹喜故里,在县城东三十里之伯阳渠北山上,有尹道寺。”《中国名人大字典》载“尹喜,天水人”。《秦州新志》载:“柏林观中祀老子,又有讲经台,山后十余里有尹道寺,为春秋时关令尹喜故里。”
相传老子骑青牛云游天下,以传讲道家学说经国济世,向西域开化。时任函谷关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学识渊博,心藏大智,便叮嘱下属为有形貌脱俗之人,不得听任其过关。自己还派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老子行至函谷关,尹喜闻讯,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礼,再三叩拜,敬请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后尹喜便托病辞官,随老子一起西行,经关中、越秦岭、过散关沿渭水受尽千辛万苦,行至他的故乡秦州(今甘肃天水市麦积区)伯阳。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阳、元龙花石崖筑庵、钻洞讲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至今,天水保存有伯林观、尹道寺、尹道村、教化沟、伯阳渠、伯阳乡、牛头河﹙老子青牛埋藏处﹚等等。老子在天水探寻伏羲遗迹,拜谒秦人故里,登临白鹿山(今卦台山)、邽山(今凤凰山,任法融就是凤凰山下人),治水修渠,练功修行,讲述有关“道”和“德”的理论,把自己所思所想都讲给了尹喜。尹喜为了使其学说得以广泛传播,将老子的讲述记录、整理成《老子》五千言。
《老子》一书完成后,老子和尹喜俩继续西行,直至河西流沙,欲去天竺,拜谒释迦牟尼故里,因年迈,路途遥远,未果。后经青海,返回甘肃临洮,老子终老于此。临洮有“飞升”遗迹,每年农历3月28日纪念老子逝世的风俗。老子逝世后,尹喜铭记师父教诲,虔心研读《道德经》五千言,解其奥妙,释其玄理,又自著九篇,名曰《关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经九篇),既高深,又广大,深得历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后与《老子》一样成了道家经典之一,收录在《百子全书》之中。尹喜是春秋战国时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据有关史料记载和天水民间口传史综合分析,尹喜在日常生活中清虚自守,要求自己象射箭一样保持“心平体正”,并解释说:“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说明这种心平体正的修持方法,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不仅能够治身治国,而且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相传,老子授其道德经并约定“后会蜀之青羊肆”。之后,喜托疾不仕隐居谷内,后入蜀,归栖于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下。公元五世纪,南朝人郭仲产《南雍卅记》载:“武当山有石门石室,相传云尹喜所栖之地”。武当山大顶之北有“狮子峰”,岩壁上有尹喜岩,一名仙岩。其下有涧名牛槽涧、青羊涧。留传有老子会访尹喜的神话故事。元代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记尹喜岩“古有铜床玉案,今无”。元代罗霆震呤《尹仙岩》诗曰:
道之所隐即仙灵,心印函关道德经。
不待邛州乘鹤去,此山仙己是天崖。
从仅有的尹喜资料看,其一生为人低调,不求闻达于世,不修俗礼,隐德行仁,潜心学业,甘愿做配角,一心想让老子的思想传世,专心整理《老子》,后半生过着隐居生活,所以,至今尚未找到尹喜的生卒年代,也不知其详细的生平事迹。即使如此,离他时代不远的战国时的道家重要人物庄子,对他评价是很高的,与老子并称为“古之博大真人”。历代武当山志都记有他在武当山活动的踪迹。并称尹喜成为第一位来武当山实践,传播道家思想的历史人物。并被历代道教教徒尊称为“玉清上相”。
尹喜,这位天水走出的道家先贤,以其深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和对道家思想的卓越贡献,成为了道教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和思想,跨越千年,依然激励着后人追求真理和智慧。尹喜的一生,是对道家思想的完美诠释,也是对后世的无尽启示。
(完)
更新时间:2025-09-25 11:00:53 标签:尹喜 道家 先贤 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