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天水视窗》 是聚焦甘肃省天水市的地方专栏,持续更新城市历史、地理、考古、非遗、民俗与当代发展等多元信息。部分内容为传说,未经学界考证。
麦积山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处的秦岭西段北麓,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造像艺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公元384–417年),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其开凿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尤以北朝时期(北魏至西魏)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历代不断增修扩建,形成了如今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麦积山因山形酷似农家麦垛而得名,孤峰突起,悬崖峭壁之上密布洞窟。现存洞窟221座,泥塑、石雕造像逾10,000尊,壁画面积约1,000平方米。由于山体为紫红色砂砾岩,质地松软,不适合精细雕刻,故麦积山以泥塑造像为主,这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
石窟依山而建,栈道凌空,古人采用“悬空栈道+木构支护”的方式连接各窟,形成“上七下八中九层”的立体布局,素有“悬崖佛阁”之称。部分栈道高达百米,惊险奇绝,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工程技术。
此阶段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的黄金期。造像风格由早期的雄健粗犷逐渐转向秀骨清像、温婉含蓄,体现出佛教艺术本土化的过程。代表洞窟如第44窟(西魏)、第123窟等,菩萨面容慈祥,衣纹流畅,极具人情味。
造像趋于丰满圆润,气势恢宏。虽因地震等原因损毁较多,但仍保留部分精品,如第5窟(牛儿堂)中的唐代力士像。
多为重修或补塑,风格更趋世俗化,但亦保留了地方特色和民间审美趣味。
麦积山泥塑以“神形兼备、气韵生动”著称,尤其擅长表现人物内心情感,被誉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活化石”。
麦积山石窟不仅是佛教传播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原文化、西域文化、羌氐文化交融的结晶。其造像融合了汉地审美与印度犍陀罗艺术元素,反映了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
自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对麦积山石窟开展系统性保护。目前设有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监测、修复与数字化保存。近年来,通过限流、环境调控、栈道加固等措施,有效延缓了自然风化与人为破坏。
麦积山石窟以其独特的泥塑艺术、险峻的地理构造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在中国乃至世界石窟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更是一本镌刻在悬崖上的中华文明史诗。走进麦积山,便是走进一段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感受东方美学与信仰交织的永恒魅力。
(完)
更新时间:2025-11-23 21:04:59 标签:天水 景点 麦积山 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