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天水视窗》 是聚焦甘肃省天水市的地方专栏,持续更新城市历史、地理、考古、非遗、民俗与当代发展等多元信息。部分内容为传说,未经学界考证。
巩建丰,这位清初的教育家、文学家,以其卓越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显著的成就,更在教育和文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关西师表”。
主体 | 事件 | 地点 |
---|---|---|
巩建丰 | 出生 | 甘谷县六峰镇巩家石滩村 |
巩建丰 | 雍正的老师 | 北京 |
巩建丰(1673-1748年),字子文,号渭川,别号介亭,晚年自称朱圉山人,出生于清陕西巩昌府伏羌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他自幼聪颖好学,7岁能诗,10岁能文,21岁入县学补为增广生员。尽管多次乡试不第,但他并未气馁,而是在县城柳湖滨开馆授徒,邑人争相前来受业。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适逢康熙帝六十大寿,特设“万岁恩科”取士。年届四十的巩建丰赴西安参加乡试,中举后又赴北京参加会试和殿试,两试皆捷,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检讨,充国史馆纂修官。雍正帝即位后,巩建丰被授任为日讲起居注官,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史,记录言行。雍正帝曾对其近臣说:“巩某持重老成,尔等讲官皆当效法”。
雍正四年(1726年),巩建丰被授任为云南省提督学政。他到任后,谢绝请托,主试查访,鼓励各地兴办学校,严格科试制度,亲自草拟了《滇南课士条约》。他还特别注意移风化俗,提倡朴素节俭之风,反对大肆操办婚葬陋习。他的这些举措,使云南“文化渐伸”,为当地造就了一批人才。
雍正十年(1732年),年近花甲的巩建丰无心朝政,以头晕目眩为由奏请归田事亲,获准辞官归里。归隐后,他在甘谷县城文庙建东西两坊,授徒数百人,并常去秦州书院讲学,远近学者纷纷登门求教。他一生著述甚丰,包括《日省录》《归田集》《静斋集》《清吟集》《滇南采风集》《就正篇》《一轩小草并清吟》和《静虚南北览胜》等,后由弟子李南晖整理,编为《朱圉山人集》十二卷。他还撰有《伏羌县志》十二卷,因其体例规范、资料翔实、文笔流畅,为研究甘谷地方史者所推崇。
巩建丰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他在云南任学政期间,鼓励兴办学校,严格科试制度,亲自草拟《滇南课士条约》,为当地培养了大量人才。归隐后,他在甘谷县城文庙授徒,学生数百人,被誉为“关西师表”。
巩建丰的文学成就同样卓越。他的诗文风格简易,无擅胜之处,亦无驳杂之处。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日省录》《归田集》《静斋集》《清吟集》《滇南采风集》《就正篇》《一轩小草并清吟》和《静虚南北览胜》等,后由弟子李南晖整理,编为《朱圉山人集》十二卷。他还撰有《伏羌县志》十二卷,因其体例规范、资料翔实、文笔流畅,为研究甘谷地方史者所推崇。
巩建丰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学识,赢得了当时和后世的高度评价。雍正帝曾评价他“持重老成”,并要求其他讲官效法。他的弟子和后人也对他赞誉有加,认为他“人品端方”,是“关西师表”。他的教育和文学成就,使他成为清代教育界和文学界的重要人物。
为了纪念巩建丰这位陇上知名的学者,其故里甘谷县六峰乡石滩村群众集资数万元,于1989年选址修建了巩建丰纪念馆,清溥杰为其馆题名。馆内有他夫妇的画像和《朱圉山人集》等物,馆之东北角有墓碑亭,亭内置有墓碑五通。
巩建丰,这位从天水走出的清初教育家和文学巨匠,以其卓越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显著的成就,更在教育和文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化成就,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完)
更新时间:2025-10-08 09:32:46 标签:巩建丰 天水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