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听懂流行词》 专辑持续更新中,汇集时间最流行的新词新语句表述,让你跟上时代的潮流,知道身边人在说什么、在想什么。
战时状态(战争状态)是指国家把全部武装力量由和平状态转入作战状态,并把所有的人力、物力动员起来以备战紧急措施的状态。
国家在非常时期(如发生战争)采取的紧急措施。即把全部武装力量从平时状态转入紧急状态,并统一调度、指挥、管理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为非常时期任务服务。总动员令发布后,被动员征召的人员和物资,必须按命令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到达,违抗命令者,要依法惩处。
与其意义类似的“战争状态”,则出现在多部法律中,并有专门的定义,比如国防法第十二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宪法规定,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中关于“战争状态”定义为:“一国或一方与另一国或另一方之间通过宣战或实际进入武装对抗所形成的法律状态。在战争状态下,交战国或交战方对内可以依法采取战时动员和管制措施,对外可以断绝与敌国或敌方的外交及其他正常关系。”
《宪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果遇到国家遭受武装侵犯或者必须履行国际间共同防止侵略的条约的情况,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宪法》还规定,由国家主席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
总动员令在资本主义国家由政府决定发布,在社会主义国家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决定发布。中国宪法规定,动员令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发布。
“战时状态”并不是宪法、国防法法律中规定的“战争状态”,这一说法更多是属于政治动员表达中的“便宜行事”。
实际上,“战时状态”这一表述最早脱胎于2020年2月,当时湖北省内正处于疫情高峰阶段,十堰市张湾区发布国内首个“战时管制令”,此后孝感市大悟县、云梦县也曾分别宣布进入“战时管理”状态。
国防大学军队建设研究所原所长刘明福对界面新闻指出,新冠疫情类似于一场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以“战时状态”来比喻应对疫情的紧迫性并无不妥。刘明福说,出现确诊病例后,往往都需要在局部开展全员核酸检测,防控工作所付出的成本是一样的,“都像是一场战争”。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相关专家对《环球时报》表示,疫情期间各级政府常常用“战时状态”一词意在突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强化责任心,提升紧迫感。从与战时状态相关内容来看,主要涉及疫情防治、人员管控、物资配送、工作协调等措施。其目的是动员公众服从党组织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
另有学者认为,对“战时状态”的官方使用,一定要合法、慎重,符合比例原则。对于疫情偶发的地区,可以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宣布进入几级响应,采取人员管控、工作协调等应急措施。但不一定非要用“战时状态”,这样容易引起公众误会,且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要求不符。
更新时间:2025-09-12 16:04:57 标签:战争 法律